为什么中国的土地长不出“苹果”?

    苹果公司可以堪作富可敌国的新范本。研究苹果的K线走势图,人们就会惊奇地发现,这些年来,无论世间发生多少惊涛骇浪,苹果的股价却一直翘首向上,连涨8年。截至8月11日美国股市收盘,苹果正式超越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,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截至今年7月,苹果拥的现金及有价证券多达761亿美元,它手握的财富已超过美国政府可控的现金,达到富可敌国的境地。

  尽管在8月24日,苹果CEO乔布斯宣布辞职,当日苹果股价受此消息影响有所下探,但几天后重新上扬,并未受到重大影响,苹果还是那个惹人喜欢的苹果。

  1976年,乔布斯成立苹果电脑公司,其后因经营理念和方向不大对路,曾一度濒于溃败。1997年,它的市值仅为微软的五分之一。1997年9 月,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公司时,苹果已连续两年亏损,面临破产窘境。乔布斯实施了一系列复兴计划,大力倡导“良好的用户体验是苹果的根基”。他只用了13 年的工夫,就创造了世界公司发展史上的奇迹。

  苹果董事会在乔布斯发出辞职信后,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:“乔布斯凭借卓越的眼光和领导力挽救了苹果,将它塑造成世界最具创新力、最有价值的企业。”这一评价颇为中肯,也发人深省。

  苹果的奇迹证明,一个企业家凭借“卓越的眼光和领导力”,就可以将公司塑造成“最具创新力、最有价值的企业”。

  但问题也出来了,这在中国可以做得到吗?换句话说:为什么中国的土地长不出“苹果”?

  与“苹果”身份一样的中国民营企业,虽然未见有“乔布斯第二”,却也不乏有“卓越的眼光和领导力”的领军人物,但为什么它们就没有“苹果”那么好的发展机会,为什么在全球500强中也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?

  笔者以为,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缺乏“苹果”这样不靠政府扶持而做大做强的“气候”和“土壤”。而我们现在最“肥沃”的土壤,就是被国有企业“一 统江山”的行业垄断。事实上,国有企业对行业垄断的实质就是行政性垄断,这种垄断主要表现为:保护利益集团的垄断利益,限制竞争;因循守旧,不思创新,延 缓产业技术升级;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,干扰市场竞争秩序,等等。这是中国无法产生顶尖公司的根本原因。

  “大而不强”是中国企业的弊端和痼疾,就拿中国最拿手的制造业来说,虽已头戴三个“世界之最”的桂冠,第一生产国、第一消费国和第一出口国,独具世界上最好的“天时地利”。但至今我国尚无一家像苹果这样在消费电子产品上“执世界信息产业之牛耳”的领军企业。

  目前,我国的主要产业大多由国有企业主导。即使在香港资本市场,上市的大型企业也集中于两大板块:国有资源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。为了追赶全球的 一流企业,我国也推出了自己的种子选手,如中石化、中石油、宝钢、中国工商银行等,但它们都是靠国家力量、靠政府“奶大”的,在国际同行中缺乏竞争力。

  一般来说,国际顶尖企业基本上是靠市场竞争力、品牌和一流技术打拼出来的,而我国的企业一无品牌二无技术,剩下的“优势”就是徒有规模,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毫无招架之力,只能甘拜下风。

  就拿我国电信运营行业为例,国家通信业的全部资源均由三大运营商控制和垄断。但是,三大运营商为了争一己之利,齐齐为iPhone竞折腰,为引进iPhone上演了一场勾心斗角的争夺大战。

  虽然中国的运营商也曾推出自己的Phone,但由于是拾人牙慧,毫无创新可言,用户不买账,连最有声势的中国移动的OPhone,上市三个季度也才卖出30多万部,现今已偃旗息鼓。

  而拔得头筹的中国联通,引入了iPhone,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其刚刚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,2011年上半年3G手机补贴多达30.57亿元,接近去年全年的补贴额度,净利润下降5.5%,这说明iPhone手机补贴给联通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。

  但这些都不足挂齿,它们一心想着如何维持和强化自己的垄断地位:与消费者订立更多霸王协议,从用户口袋掏出更多真金白银;从对手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和地盘,置用户利益于不顾。

  国有企业以及政府官员享受的是利润大头,留给自己超级薪酬和福利。他们今日官员,明天总裁,左右逢源,两头得利。他们无过便是功,不贪便是好 官。这些理念与机制上的沉疴和弊端,与现代企业制度水火不容、格格不入,如此环境之下,怎么能够产生乔布斯般的创新动力和苹果般的先驱产品呢?

  苹果富可敌国让我们羡慕,也足以让我们深思和反省。

返回